雏凤清音 - 文学中心 - 梧桐树文学社
奶奶的手
更新时间:2019-07-19 17:31:02     来源:梧桐树文学社     作者:鄂东女子学校六(1)班 闫司维     录入:YYZ     浏览:14725

我喜欢奶奶的手。握着奶奶的手睡觉,让我特别安然。

在我一岁的时候,为了养家糊口,爸爸妈妈去武汉打工了。爷爷奶奶一手将我带大。后来,爷爷又去深圳当了一名保洁工,一去就是一年多。照料我和弟弟的重担就全落在了奶奶身上。

奶奶有一双勤劳的手。她开出一块块荒地,种上草莓和西瓜。那时候草莓很贵,一斤就要十多块。在我的印象中,奶奶种的草莓又大又红,好吃极了!可我从没见过她吃过一颗草莓!奶奶不爱吃吗?不!她是留给我和弟弟吃!每次我把草莓和西瓜递到她手里,她总是喂给我和弟弟。奶奶说:“奶奶是大人,大人不喜欢吃这些东西。”

奶奶有一双温暖的手。在严冬腊月里,小小的我坐在小木凳上,鼻尖冻得发紫,我总是喊:“手暖暖,手暖暖!”有时候奶奶正在洗衣服,把手往围裙上一抹,跑向我,她先使劲的搓自己的双手,然后把我的小手捂在她的手心里,捂得紧紧的,我的手立马变得暖烘烘的。捂暖我的双手后,奶奶又去洗衣服了。每次我睡觉蹬掉被子,奶奶总是悄悄拾起,为我盖好。每次下雨,没有带雨具的我,无助地站在校门口,一筹莫展。总是奶奶及时给我送来雨伞,牵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回家。奶奶的手就是我的保护神。

奶奶有一双灵巧的手。她给我织的毛衣是那么暖和,给我做的针线袜,是多么柔软。奶奶识字不多,更没有学过美术,但奶奶织的毛衣,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,卍字花儿,绣球花儿,还有俄罗斯方块呢,漂亮极了。每当我喊饿了的时候,奶奶总是拿出事先包好的三鲜馅饺子煮给我吃。奶奶的饺子简直就是工艺品,形状各异,有船形的,有草帽形的,还有月牙儿形的……小巧玲珑,让人有点舍不得吃。奶奶似乎会变戏法,她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,变出各种喜悦和温暖。

前些时放月假回家,奶奶又为我梳头。奶奶手上的木梳像风一样穿过我的头发林,那风里满是慈爱。可是,我用眼角瞟到了奶奶手上深深的裂痕,我知道那是岁月和辛劳留给奶奶的印记。奶奶一不小心,手上的裂口挂住了我的头发,我感到了一点小小的疼痛。我不由自主的扯了扯嘴角。奶奶发现了,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对我说:“哎哟,扯痛了我孙女的头皮!”不知怎的,我听了奶奶的话,眼睛一下子湿了,我像小时候一样,将自己的脑袋深深埋进了奶奶的怀里!

【编者的话】闫司维同学的这篇作文还是很有特色的。特色之一,是语言通顺流畅。司维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,基本上能够用自己的口语流畅的写作,值得肯定和提倡。特色之二,是细节的运用。无论是种草莓,还是掖被子,都来自于生活,虽然细小,但却富有表现力。最后梳头的细节是编者给加上去的。原来的结尾是几句口号,流于形式,我设想了一个梳头的细节,我想这个细节应该是比较富于表现力的。而且集中到了奶奶的手上,扣紧了题目。

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,怎样写才是真实。我觉得真实不能说是“实有其事”。有些初学写作的人,当别人批评他写得不够真实时,他总是自我辩解:我写的都是事实。其实真实不能简单等同于事实。我们所说的真实,固然有生活的基础,来自于生活,但我们强调的更多是合情合理。有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,因为与前后情节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,东拉西扯,看上去反而像是编造的。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。但如果我们做到了合情合理,哪怕我们做了适当的虚构,读者也不会提出异议,反而觉得更真实,这种真实就是所谓的“艺术真实”。如果为了表达的需要,我们既不违背情理,又能增强表达效果,那我们的虚构不仅是允许的,还应该鼓励,应该发扬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。

司维同学的这篇文章,如果从“真实性”上讲,却并不见得能够得到更多的读者认同。她将生活中的细节组合到一起,虽然服务了写作目的,但却让人觉得有点生硬,有点拼凑。为什么?这恐怕与她每节的开头都用”奶奶有一双……手”有关,这太模式化了,太做。文章虽然要做,但要做得没有痕迹,痕迹太重,就给人不自然的感觉。但这不是一日之功,之所以指出来,是让大家要有这个意识。

如果司维同学愿意将她自己的原稿,与修改后的稿子细细比较,一定会有所得。